热门测算

腊八节与腊八粥风俗:起源由来、传承历史、寓意传说

农历十二月,也称腊月,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流行的“腊八节”。每到腊八节这一天,人们总要吃上一顿香甜可口的“腊八粥”。

腊八节食腊八粥的习俗据说来自印度。相传在古印度北部有个小国,国王有个儿子叫乔答摩·悉达多,他便是后来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。释迦牟尼从小就喜欢学习,又非常聪明,他不但精通文学、哲学、算学,还擅长武术、骑马、射箭、击剑。他的父亲见孩子如此出息,非常高兴,决定将来把王位传给他,希望他能统一天下,耀祖光宗。

可是,释迦牟尼年轻时就痛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恼,并且对印度把人分成严格等级的种姓制度极为不满。在他二十九岁那年的十二月八日深夜,释迦牟尼毅然抛弃了王位继承权和豪华的生活,悄悄地骑马出城。他换下王子华贵的衣服,剃掉头发,决心出家修道,去寻找摆脱人类痛苦的办法。

他在外奔波了六年,吃了许许多多的苦,但仍未得到解决人间痛苦的办法。有一天,他来到一条河边,想洗个澡解除浑身的疲乏,谁知因饥饿劳累过度,忽然昏倒在地。一位河边牧牛的姑娘看见了,便将自己带着的杂粮加上些野果,用清泉水和牛乳煮熬成乳粥,一口一口地喂他。释加牟尼吃了乳粥,顿觉神清气爽。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,在地上铺了吉祥草,面向东方,盘膝而坐,闭目冥思,发誓一定要找到解脱人间痛苦的答案。

在他三十五岁那年的十二月八日夜里,当一颗明亮的星星从东方升起的时候,他恍然顿悟,突然想通了如何摆脱人间痛苦的道理。他终于得道成佛,创立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佛教。后来,人们为了纪念释迦牟尼,便将他得道的日子定为“腊八节”,也称“佛成道节”。从此,每到腊八节,佛寺里僧侣都要举行仪式,并仿效牧女献“乳粥”以敬佛,这就是腊八粥的来历。

我国民间还流行着另一种有关腊八粥来历的传说。这种传说认为腊八粥与佛教并没有什么关系,而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赐名而流传成俗的。相传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,经常吃不饱肚子。有一次,他和村里小伙伴在放牛时,发现了一个田鼠洞。

洞里藏了不少田鼠偷来的粮食,大米、豆子、花生,还有红枣等。朱元璋和小伙伴们喜出望外,把这些五谷杂粮都掏了出来,他们淘洗了一遍就放在瓦罐里煮起来,当时他们都饿得发慌,闻着这瓦罐里的味道真是香极了,吃下肚去浑身暖洋洋的。后来,朱元璋当了皇帝,好东西尽着他吃,山珍海味也觉得没味了。一天,他突然想起小时候掏田鼠窝的事。他立刻传令御厨用各种杂粮煮粥给他吃。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,朱元璋就将这种用各种杂粮熬出来的粥赐名为“腊八粥”,后来传入民间,便成了习俗。

这种传说包含着叫人富贵了不要忘本的意思,但并不能算是腊八粥的真正来历。其实,腊八节吃腊八粥之俗,是与佛教一起传入我国的,至今最少也已流行了一千二百多年。早在唐代,有个叫李福的人曾写过一首《腊八粥》诗,诗云:“腊月八日粥,传自梵王国,七宝美调和,五味香糁入。用以供伊蒲,藉之作功德。”将腊八粥的来历和特点说得非常清楚。

到宋代,此俗更为流行。每逢腊八,各地佛寺除了自己熬煮腊八粥食用外,还将粥馈赠四方善男信女,所以腊八粥又称“佛粥”、“福德粥”、“福寿粥”。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上说:“初八日……诸大寺作浴佛会,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,谓之腊八粥,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。”可见此俗最初在佛教徒中流传,后来民间争相效法,才逐渐流传开来。

到了清代,每到腊八节,宫廷里皇帝、皇后、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、侍从宫女赐腊八粥,并向各大寺院发米、果,以供僧侣食用。在民间,更是家家户户都吃腊八粥,而且花样也越来越多。宋代时,一般用胡桃、松子、蘑菇、柿子、粟之类做腊八粥。到清代,据富察敦崇在《燕京岁时记》中称:“腊八粥者,用黄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红豇豆、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,外用染红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榛穰、松子及白糖、红糖、葡萄以作点染。”这样的腊八粥,与其说是佛粥,不如说已成了富贵人家的美食了。

腊八粥后来又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。陕西有的地方喜欢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,浇在面条上,称为“腊八面”。潼关一带取“辣”与“腊”谐音,多放辣椒油,当地称喝“腊八汤面”。北京一带则有将腊八粥冻好后逐日取食的习俗。东北哈尔滨还有增吃“腊八蒜”的。腊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渐隐退,到如今实际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了。

猜你喜欢